玄奘

玄奘(602~664年),俗姓陈,名祎,唐著名佛教法师、佛经理论家、翻译家。河南偃师县陈家河村人。一生专事研究佛教经论,不畏艰险,远度重山,由印度运回梵文经卷,在长安讲经传教19年,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玄奘

玄奘(602~664年),俗姓陈,名祎,唐著名佛教法师、佛经理论家、翻译家。河南偃师县陈家河村人。一生专事研究佛教经论,不畏艰险,远度重山,由印度运回梵文经卷,在长安讲经传教19年,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玄奘13岁那年,朝廷派大理卿郑善果到洛阳度僧27名。玄奘因不满15岁,考试落榜。主考官郑善果见他“年虽小而志怀远大”,就被破格录取。在净土寺削发成为沙弥。唐武德元年,玄奘和二哥长捷从洛阳入长安,遂又南下入川,到成都空寂寺、大慈寺听宝逻、震空等法师讲经,二三年究通诸部,闻名佛界。武德五年玄奘20岁,在大慈寺受俱足戒,披上了袈裟。


武德七年,玄奘辞别二哥,顺江东下,到荆州天皇寺开讲《摄大乘论》等经。后北上相州(河北临漳)、赵州(河北赵县)从体、深二法师学《成实论》等经,复又南下到扬州从惠林法师学《杂心》等经。贞观元年从扬州北上入长安,在庄严寺和道岳、法常、僧辨、玄会等法师研讨《俱舍论》、《涅槃论》等经,究通各家学说,誉满京师。


玄奘是个“学然后知不足”的人,为求得总括三乘的统一学说《瑜伽师地论》的梵文真本,上 书朝廷去印度游说。当时出国之禁很严,未得准许。贞观三年(629),长安连年旱灾,朝廷准许灾民四出乞食,玄奘遂在乞讨灾民0了长安城,于四月初七日开始他的西行求法旅程。


玄奘经天水到达兰州,官绅请求讲《涅般经》,西域各国商人多来听讲。西域人回到本国就传说玄奘西天取经的消息。故玄奘还未到,而名早已传闻。


玄奘经凉州(今甘肃武威)时,唐都督李大亮将他扣留城中,不准西行,逼令还京。西运寺慧威法师就派弟子慧琳、道整二人连夜密送出城西行。玄奘从此不敢白日行走,只得昼伏夜行,到达瓜州时,刺史独孤达,州吏李昌早已接到凉州都督的缉捕通牒,准备扣押。李昌亲问玄奘西行之志,深受感动,遂毁匿牒文,暗中放玄奘西去。玄奘行至瓠河东岸,找到胡人西般陀作向导,三更出发,夜渡过河。玄奘夜闯玉门关,走到五峰山下装水时,被守兵发现,射下一箭。玄奘就牵马上山。面校尉王祥,陈述西行的目的。王祥被玄奘的宏愿所感动,就送玄奘过第一峰,并写信给驻守第四峰的族兄王伯陇。玄奘见到王伯陇,过了第四、第五峰,到达野马泉。再往西行,经七天六夜走出漠贺延沙漠。在这四顾茫茫的沙漠中,天上无飞鸟,地上无水草,惊风拥沙,沙落无雨,水尽干涸,人困马乏。玄奘出了沙碛西行,到达伊吾国,国王及官民均来参礼。从伊吾西行六天,到达高昌国,国王麴文泰派使迎接,连夜入宫。高昌王请玄奘讲经并为太后、王后受戒,高昌王再三恳求玄奘久居宫中,安享天年,玄奘坚决西行。并-三天,固辞不留。高昌王给马30匹,派兵25名,派侍者四人,送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绢五百疋及皮衣皮帽、粮食等足够20年往返的资用。高昌王禀明太后,与玄奘结为盟兄弟,并写信给西突厥国王叶护可汗,洒泪送玄奘西去。玄奘经过阿奢尼、屈支、跋禄边等国,过大凌山,渡过大清池(即咸海),到达碎叶城叶护可汗府衙,递上高昌王书信及绫绢、果味等礼品。叶护可汗又给沿途24国的国王写信,派使护送西行,玄奘翻喀喇昆仑山(大雪山),在冰雪中走了七天七夜,23名随从和马匹冻死,仅剩使者二人出了石门。玄奘渡恒河时在森林遇盗匪,匪贼信奉突伽天神,每年中秋要杀一美貌者祭神,看玄奘面白端庄,执刀欲杀,玄奘毫无畏惧,仍趺坐合掌,闭目诵经,巍然不动。匪首受感化,叩首皈依,愿受五戒,改恶向善。


玄奘历四年行程,于贞观七年到达那烂陀寺,参访戒贤大师,陈述西行之愿,备受嘉许优待,列为“十大德”之一,住入寺内幼日王院第四阁,每日供应罗果120枚,槟榔子20颗,龙脑香一两,大人米(粒大如豆,作饭香鲜,揭摩罗国独产)一升及香油、0等,享受“十大德”待遇。玄奘在那烂陀参学五年,遍游五印度,最后又折回那烂陀寺,为僧众讲《唯识抉择论》等经。玄奘已融会三乘,写了《会宗论》三千颂,得到戒贤大师的嘉许。小乘佛教有人写出《破大乘论》,声称谁能驳破,就杀自己的头。玄奘写出《制恶凡论》一千六百颂驳破。玄奘参学已成,即准备回国。鸠摩罗王及戒日王亲自来请,邀往曲女城,召开全印18国“标宗大会”,18国国王及大小乘、婆罗门、外道等五千余人参加。会上由玄奘以《会宗论》标宗,门上挂牌通示:任人出难驳破。会期18天,无一人提出改动一字者。会上尊称玄奘为“解脱天”,骑大象绕会场一周,受到无尚尊崇之礼。玄奘又应戒日王之请前往两河参加五年一次的“无遮大会”。


玄奘辞别戒日王,象驮梵文贝叶经520夹,共657部,启程北上回国。玄奘返归途中,渡印度河时,遇风浪翻船,失落梵经50夹及奇异花种等。只得在乌铎迦汗茶城停留50天,派人过河抄写-,再继续北上。玄奘在翻越葱岭时又遇匪,经善说劝导,始得放过。玄奘到达于阗(今新疆和田),国王留讲经度众。玄奘就写表奏报朝廷,派高昌国的马玄智同商侣入长安送表。唐太宗见表,下诏迎还。并敕令宰相房玄龄、长安县令李乾佑等迎接,沿途护送。玄奘在于阗停留八个月,日夜为僧俗讲经,接到诏书后,启程东归。于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回到长安。在都亭驿受到迎接。


玄奘从都亭驿前往弘福寺途中,人抬贝叶经及如来舍利150粒,排列长队,沿途万人观仰。玄奘28岁西行,往返17年,经历128国,行程十万余里,46岁回国。


唐太宗时在洛阳,立即诏玄奘去洛阳晋见,玄奘到洛阳后,和太宗交谈了一整天,问答不绝,“帝元倦色”,至暮鼓已响,玄奘才辞出。太宗劝玄奘还俗从政,辅助朝廷,又请玄奘陪驾东征,玄奘均坚辞不从。


贞观十九年三月,玄奘从洛阳返长安弘福寺,奉旨设译经院,并敕令12人助译。同年五月开始译经,第二年即在边译经边口述中,完成《大唐西域记》12卷,由辩机记录著成。贞观二十年夏,玄奘去玉华宫,翻译《瑜伽师地论》,贞观二十二年完成这部100卷的巨著,同年唐太宗及太子去玉华宫,看了这部新译巨著,分别为玄奘新译诸经写了总序《大唐三藏圣教之序》及《大唐三藏圣教之序述记》。同年冬十月,玄奘陪驾还长安,太宗在皇宫北阙建造-院,供玄奘译经。贞观二十二年冬十月,大慈恩寺建成。十二月,太宗请玄奘入住大慈恩寺任首任上座,设译经院供玄奘译经。贞观二十三年,太宗去翠微宫,请玄奘陪驾同往。高宗永徽三年(652)春,玄奘上表奏请建造大雁塔,次年建成。玄奘在大慈恩寺译经十一年之久,每天五更起,三更眠,黄昏给僧众讲经,寒来暑往,从不间断。永徽四年二月,中印度摩诃菩提寺智光、慧天等法师派法长法师来到长安,面奉书信。永徽五年,玄奘给智光、慧天法师复信,法长法师持书返印。玄奘应印度童子国王之求,把《老子》一书,翻译为梵文在印度流传。


永徽六年,尚药奉御吕才,对玄奘的《因明入理门论》和《因明入正理论》自出新解,指义长短。玄奘在朝堂亲与辩论,吕才辞屈谢退。显庆元年二月,为鹤林寺尼僧宝乘等五十余人授戒。同年又在德业寺为尼众百余人授戒。朝廷颁下《僧俗犯罪同推令》,玄奘上 书请废除,并经恩准。显庆二年冬十日,高宗赐玄奘食邑地6县。显庆三年秋七月,西明寺建成。同年,玄奘奉旨移入。显庆四年冬十月,玄奘上表,请移玉华宫译经。龙朔三年冬十月二十三日,玄奘译完《大般若经》600卷的巨著后,即感到体力不支,不能再执笔译经了,就专事修持。


麟德元年(664)春二月初五日夜半,玄奘圆寂,终年65岁。


玄奘译经19年,共译出各种经论75部,总计1335卷,开创了中国翻译史上的新纪。


玄奘译创立了法相宗(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他的弟子千余人。朝鲜有圆测等,有道昭、玄肪、智通、智达等。法相宗在日本流传至今,仍是一大宗派。


玄奘被誉为七世纪伟大的国际旅行家、翻译家。在印度各车站都挂有玄奘像。1956年,印度在那烂陀寺建造玄奘纪念馆,中国佛教代表团捐资30万元赞助。


名人图文
  • 高力士

    高力士(684年—762年),原名冯元一,中国古代唐朝宦官,曾任骠骑大将军,封爵齐国公。高力士年幼入宫,被高延福收为养子,故而改名。高力士曾协助玄宗平定韦后之乱,所以深得唐玄宗信任,他也对唐玄宗忠心耿耿,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

  • 李辅国

    李辅国(704年―762年),唐肃宗时当权宦官,唐代第一个当上宰相的宦官。本名静忠,曾赐名护国,后改辅国,相貌奇丑无比。李辅国四十岁之前无所作为。安史之乱期间,劝说太子李亨继承帝位。...

  • 归仁绍

    归仁绍,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生卒年不详。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己丑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其中有司空图等人。...

  • 孙伏伽

    孙伏伽(?—658)贝州武城(今山东省武城县)人。隋朝末年,孙伏伽便涉足官场,做了一名小吏,几经升迁,至隋炀帝末年,成为京畿万年县的法曹,负责审理刑狱,督捕奸盗,查办赃赂,是万年县颇有点权势的官员。...

  • 方干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唐青溪(今淳安)人。从小爱吟咏,深得师长徐凝的器重。一次,因偶得佳句,欢喜雀跃,不慎跌破嘴唇,人呼为“缺唇先生”。桐庐章八元爱其才,招为过门女婿,遂居家桐江白云源(今桐庐芦茨乡)。...

  • 贯休

    贯休,唐兰溪人,字德隐,俗姓姜氏,七岁出家,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既精奥义,诗亦奇险,兼工书画,初为吴越钱镠所重,后谒成汭荆南,汭欲授书法,休曰须登坛乃授,汭怒遞放之黔。...

  • 王贞白

    王贞白(875-958),字有道。永丰镇人,唐乾宁二年(895)进士,是广丰第一个进士,授校书郎,后知时局不可为,便退隐乡里,在今广丰中学院内建山斋,传道授业,尝与罗隐、方干、贯休等名士同游唱和,号称当时“四大诗人”,为四方学者所推崇。...

  • 罗隐

    罗隐(833—910),字昭谏,自号江东生。原名横,后因屡试不第,改名为隐。唐末新城饮贤罗家(今富阳城阳乡)人。祖知微,福唐县令;父修古,曾应开元礼。...

热点名人
  • ​常建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

  • 李大亮

    李大亮(586~644年),唐初将领。雍州泾阳(今陕西泾阳县)人。祖籍为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曾祖父李琰在后魏时官度支尚书,遂迁居京兆。其父李充节仕......

  • 李孝恭

    李孝恭(591—640年),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朝宗室,大将。李孝恭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父亲李安,隋朝时任领军大将军,......

  • 苗晋卿

    苗晋卿(685年-765年),字元辅,潞州壶关(今山西壶关)人,唐朝宰相。 ...

  • 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625年—680年11月1日),唐朝宗室女,汉族。汉名无记载,吐蕃尊称甲木萨(藏语中“甲”的意思是“汉”,“木”的意思是“女”,“萨”的意思......

  • 王潮

    王潮(846~897年),字信臣,唐会昌六年(846年)生。祖籍琅琊郡(今山东半岛东南部),五代祖王晔曾任光州(治所在今河南省潢川县)固始县令,遂定居......

  • 储光羲

    储光羲(约706—763年),山东兖州人。唐代诗人。其诗以描写田园山水著称。为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

  • 安乐公主李裹儿

    安乐公主(684年-710年)为中国唐朝唐中宗李显最小女,母亲为韦后,本名李裹儿。生于684年,其时正值武则天贬黜李显至房陵。她出生时,中宗脱下自己的......

  • 薛万彻

    薛万彻,汉族,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原籍敦煌(今属甘肃)。隋朝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第四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夫。隋末唐初名将,外戚,仕唐官至右武卫......

  • 李泌

    李泌(bì)(722年—789年4月1日 ),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唐朝中期著名道家学者、政治家、谋臣,为南北朝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