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博平
刘博平(1891-1978),名赜(赜,音ze),字博平,湖北武穴人,著名小学(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专家,国家一级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五老”之一。 1929年在武汉大学中文系执教,直到1978年病逝,曾多年担任中文系主任,对家乡广济方言颇有研究,1958年出版有《广济方音之调类与调值》。
1891年生于湖北省武穴市大金镇也字咀村,祖父刘燡(yi)为咸丰进士。
1914-191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师从著名国学大师黄侃先生。从黄侃先生受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他与黄焯(耀先)一同被学术界称为章(太炎)黄(季刚)训诂学派的主要继承人。
1927年任上海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1929年经黄侃推荐转武汉大学中文系执教,自此在武汉大学工作凡五十年,直到1978年病逝。讲授文字,声韵、训诂、毛诗、周易研究等课程。曾多年担任中文系主任。
1956年由教育部评定、公布为一级教授。
1978年病逝,50年贡献于武大,为中文系“五老”之一。
刘赜研究祖国的语言文字有明确目的和浓厚兴趣。他在谈到古音研究时认为:“吾人求古音,所以明古义,由是以探讨古代社会历史文化之衍变情况,斯为研治古言古训之重要意旨也。”这是他毕生乐此不疲的原因。他说:“吾推寻文字根源,每于一二字用意穷日夜,仍难得其声义所由之故,泛览文史,辄日尽数卷,宁用力多而畜德少耶?然吾终不以彼易此。”他治学60年,就是如此覃精冥悟、深造自得的。他还意味深长地告诫学子:“入其门,则其乐也无穷1”
刘赜研究文字声韵训诂之学,继承了章黄学派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面又有自己的创新。早在30年代初,他就注意到了汉语浯音和文字的系统性,以大量例证阐明了“古声同纽之字义多相近说o,。此后的几十年里,音义关系这个难度极大的问题成了他研究的主要对象。黄炸曾概括地指出他的著作“卓然独见吾土语言文字本真,一祛前儒漫言假借之敝,且灼见文字为先民心声,而其事与史同功也。”刘赜于文字相生相衍之迹发现甚多,缜密地确立了他的汉语言文字音义上多两两相丽的基本观点。他分{说女》音义同源相生之字为名事之属、音义相承之属、事物类象之属等五类。这是语源学上的重要发现,对研究汉语言文字的系统性具有开创意义。
刘赜治学严谨。他按照黄侃先生所定古本声19类,古本韵28·部,将《说文》九千余字分别列入表格,置于几案,数十年寻绎不殆。他的数十册以小学札记为主要内容的《简园日记》,建国前以自书石印流传。50年代末,他嫌其未臻成熟,决意收回而付2一炬。其中,他自己比较满意的,仅仅十不存一的一本《简园日记存钞》。对其旧作,无论是未刊稿,还是已经发表、出版过的论著,大都反复作过修订和删补,力求臻于缜密。
张永安
张永安,文革前执教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为武汉大学中文系“五老八中”的“八中”之一。...
缪琨
缪琨,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文革前执教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是“五老八中”的“八中”之一。...
陈登恪
陈登恪(1897.2.12~1974.11.18),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武汉大学中文系“五老”之一...
黄焯
黄焯(1902~1984)语言文字学家。字耀先,一字迪之。湖北省蕲春县人。国学大师黄侃之侄。1927年毕业于武昌中山大学中文系。曾在南京任教,后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席鲁思
席鲁思(1896~1966),即席启炯,字鲁思,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武汉大学“五老”之一,人称“鲁老”。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伍家桥乡人,系席宝田侄子。他父亲席业,是前清秀才。...
徐天闵
徐天闵(1888~1957)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诗人。原名徐杰,字汉三,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世居近圣街。生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
李健章
李健章(1912~1998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笔名晦之,安徽合肥人。193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曾任四川江津国立第九中学国文教师。1941年应聘回武汉大学(战时在四川乐山),任中文系助教。...
周大璞
周大璞(1909-1993)著名语言学家,精于训诂学、汉语史、语文学,武汉大学中文系“五老八中”的“八中”之一。1909年出生于河南省固始县李店乡周围村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