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祖棻
沈祖棻(1909-1977),女,字子蕊,别号紫曼,笔名绛燕、苏珂。浙江海盐人。中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著名教授。曾任教于华南多所高等学府中文系。有“当代李清照”美誉。与夫——著名文学教授程千帆合称“程沈”,曾被师友赞为“昔时赵李今程沈”。
格律体新诗先驱诗人之一,以其一首《别》享誉大江南北。被文坛誉为江南才女。其在古典文学研究和旧体诗词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对于中国格律新诗的创建和完善有着重要的影响。
早年时期
1909年1月29日出生在苏州一个世代书香之家。曾祖父沈炳垣是清咸丰内阁大学士、咸丰皇帝的老师;祖父沈守谦精于书法,与画家吴昌硕、词人朱孝臧为友。
沈祖棻中学就读于上海。1930年考入中央大学上海商学院(现上海财经大学)。1931年转学至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学习,当时系中名师云集,学风蔚盛。沈祖棻得益于家庭熏陶的古典文学研究和旧体诗词的写作才能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当时院长汪东对她的《浣溪沙》词微婉深刻地反映“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危机感到惊奇,给予她热情的勉励。同时,沈祖棻也开始了她的新文学创作。青春的梦想、细密的心理、纤柔的诗情,在她的各种文体形式的尝试中尽情地舒展着,散见于当时刊物的新诗、散文、小说、独幕剧等,初步显示了她的文学才华和创作风格。
江南才女
1934年,沈祖棻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同时与中文系同窗程千帆志同道合而相爱。并发表了一系列的短篇历史小说,赢得当时评论界在广泛关注,被文坛誉为“江南才女”。1935年,她的小说《辩才禅师》发表,被认为是“充满诗意的感情和笔调”的佳作。1936年春发表的《悬崖上的家》也广受称颂。毕业后,沈祖棻一面在各地任教,一面进行新诗和词的创作,动荡的时代,使她的诗词在轻灵婉丽中透着凝重和深沉,抒发着她对灾难深重的祖国至诚的爱。1937年9月,南京遭到日寇的狂轰滥炸,沈祖棻和程千帆避难至安徽屯溪,在屯溪匆促完婚。自1942年至日本投降,沈祖棻先后在金陵大学、华西大学讲授诗词。1942年,沈祖棻在成都金陵大学开词选课时物色了5位有才华的学生成立了正声诗词社,在当时很有影响。她还为4位将毕业的学生每人各选了30多首结集成《风雨同声集》出版。1946年底,沈祖棻终于结束9年的离乱,回到武昌与丈夫团聚。1949年,她的《涉江词》结集出版,受到名家的一致好评。
教书育人
建国后,沈祖棻先后在江苏师院等校任教。1952年,她病体尚未完全痊愈就重登讲坛,先是在江苏师范学院任教,1956年投奔丈夫任中文系主任的武汉大学,夫妇共同执教武大,在珞珈山下教书育人,讲授中国文学史、古典名著选读、历代韵文选、元明戏曲研究、-七绝诗等课程。1957年,程千帆被错划为 ,下放农场改造。沈祖棻留在武大继续教学,她的课深受学生喜爱。1963年,她被推选为湖北省召开李清照学术研讨会作准备的武大观摩课主讲人,当时华中师范学院和武汉师范学院也开同题观摩课,一致公认沈祖棻讲得最成功最出色。“文革”开始,多病的她,只有女儿丽则在身边,母女相依为命。1972年,女儿结婚搬走了,夫妻俩城乡两隔,惟有诗词唱和稍慰相思之苦。沈祖棻感赋:“文章知己虽堪许,患难夫妻自可悲。”程千帆唱和:“巴渝唱遍吴娘曲,应记阿婆初嫁时。”直到1975年,程千帆才被摘帽,1976年回到武汉,夫妻有了短暂的团聚。 文革结束,她却于1977年6月27日遭遇车祸而不幸逝世。
张永安
张永安,文革前执教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为武汉大学中文系“五老八中”的“八中”之一。...
缪琨
缪琨,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文革前执教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是“五老八中”的“八中”之一。...
陈登恪
陈登恪(1897.2.12~1974.11.18),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武汉大学中文系“五老”之一...
黄焯
黄焯(1902~1984)语言文字学家。字耀先,一字迪之。湖北省蕲春县人。国学大师黄侃之侄。1927年毕业于武昌中山大学中文系。曾在南京任教,后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席鲁思
席鲁思(1896~1966),即席启炯,字鲁思,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武汉大学“五老”之一,人称“鲁老”。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伍家桥乡人,系席宝田侄子。他父亲席业,是前清秀才。...
徐天闵
徐天闵(1888~1957)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诗人。原名徐杰,字汉三,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世居近圣街。生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
李健章
李健章(1912~1998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笔名晦之,安徽合肥人。193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曾任四川江津国立第九中学国文教师。1941年应聘回武汉大学(战时在四川乐山),任中文系助教。...
周大璞
周大璞(1909-1993)著名语言学家,精于训诂学、汉语史、语文学,武汉大学中文系“五老八中”的“八中”之一。1909年出生于河南省固始县李店乡周围村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